行业观察“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四大模式,循环经济引关注!
2017-05-20


“一带一路”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及生态风险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沿线国家由于大地构造、地貌格局、大气环流、水分循环、动植物体系及人类活动形成一个复杂多样、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整体和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污染跨境传输等特征,其东西两头分别是快速增长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资源富集、生态相对脆弱、敏感、破碎的大陆腹地。沿线地区面临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水资源危机、防治沙漠化、治理跨境污染、消除贫困、预防自然灾害及疫情传播等重大资源环境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难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变化World Clim获取的气候数据分析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0mm以下,水资源短缺。NASA卫星资料发现,世界第四大湖咸海几乎已经消失,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里海面积正在不断缩小。自2000年以来,水中污染物使海豹免疫系统减弱而导致其大量死亡。由于过度捕捞,里海鱼类资源也在大大减少。

“一带一路”存在明显的污染物跨境传输和复合污染问题。丝绸之路沿线高空西风带可能是污染和沙尘自西向东传输的“空中走廊”。2003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油井燃烧数月所产生的污染物经西风带传输到日本,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冰芯中也有记录,各种污染物和沙尘在2004年均达到峰值。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并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危机,直接危及沿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决不能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模式

 1.生态文明总体模式。人类社会走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迈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人地关系矛盾对立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阶段,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新贡献。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丝路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因此,以生态文明统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在沿线国家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样板,将大大推进人类生态文明进程。

“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模式是: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基本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支撑,以繁荣的生态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思想指针,以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为重要保障,以高品质的生态人居为美好家园,建设六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2.“六城”建设生态城市模式。沿着“一带一路”发展轴集聚形成巨型丝绸之路城市带。在全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等剧烈人类活动作用下,丝绸之路城市带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生态城市是破解城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培育“一带一路”绿色增长极,辐射带动沿线地区绿色城市化,形成“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带,辐射驱动沿线地区绿色发展。

把生态城市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实施“六城”建设生态城市模式(安全城市、循环城市、便捷城市、绿色城市、创新城市及和谐城市)。其中,“安全城市”就是要增强城市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承载能力,建设城市安全、可靠、快速反应的预防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系统,这是生态城建设最基本的要求;“便捷城市”就是建设内外畅通,快速、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降低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时间成本;“循环城市”就是充分考虑各国人口、产业与技术特点,全面推进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大循环经济系统工程;“绿色城市”就是建设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和生态宜居宜业人居环境;“创新城市”就是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城市创新工程,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动力;“和谐城市”就是建设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和谐互促,良性互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3.“一带一路”四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带一路”沿线要积极推广“四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区域人口密集,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通过全面确立和推广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社会循环的四层大循环经济建设系统工程,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企业循环层面,要积极推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主要循环途径,建立循环链条、共生群落,物质、能量、信息、价值流动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某一环节排放的废物变为另一环节的资源,污染趋零,推进企业循环体系建设,使产品生产过程生态化、绿色化。

产业循环层面,核心在于打造高科技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要通过循环产业链接,联通一、二、三次产业,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生态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为目标,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区域循环层面,即通过物质链、能量链、价值链、市场网络、信息网络实现循环经济在城乡、海陆、中心—边缘等空间高效循环,形成城乡一体,海陆和谐,中心—边缘互促的资源在空间优化配置格局和高效利用。

社会循环层面,即通过绿色消费,建设生态社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等循环社会系统工程,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建设全面循环的循环型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 

通过全面推动四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将极大地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绿色发展水平。

4.大旅游发展模式助推“一带一路”巨型旅游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是世界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增长最快和未来市场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大旅游发展模式,即以旅游为先导战略产业,替代传统产业,联动一、二、三次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以旅游业为节点、依靠产业链连接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一带一路”四大国际旅游产业带:即第一欧亚大陆桥生态旅游带;第二、三欧亚大陆桥及海上丝绸之路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一带一路”无障碍国际旅游特区,重点突破跨国互联互通瓶颈,建设高效快捷的“一带一路”国际城市旅游网络;通过大力推进旅游资源产业化,把“一带一路”区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产品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建成横跨欧亚非大陆和“三大洋”的“一带一路”巨型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建议

 

1.国际绿色发展示范区带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优选“一带一路”沿线基础好、区域代表性强、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与周边区域联系紧密且辐射带动力强的若干重要区域,作为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关键节点,率先开展国际合作,输出我国绿色发展先进理念、模式和技术,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示范区,引领、示范、带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建议首批绿色发展示范区优选: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建立以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为核心的综合性绿色发展示范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以高科技研发为核心,以绿色工业、绿色城市、教育、科技创新为特色的高科技绿色科技城发展示范区;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区,建立以绿色先进工业为主体,以循环经济体系和绿色社区建设为特色的绿色循环经济国际示范区;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区,建立以绿色物流、智慧交通、绿色港口为特色,以高附加值临港经济为载体的绿色临港产业示范区;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光明大道”绿色发展示范区;在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建立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为主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印中缅孟经济走廊优先建设绿色农业和绿色交通和绿色基础设施示范区;在中蒙边境建立绿色通道、绿色海关、绿色跨境物流、绿色贸易示范区。

通过国际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实现绿色发展。

2.加强跨境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严守生态红线,协同推进重大跨国生态修复、沙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森林、湖泊、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建立跨国界、大尺度大气污染和跨境水污染防治国际合作机制。建立“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风险和灾害联合监测预警与应急机制,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

3.探索实施绿色发展制度建设。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落脚点,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生态风险预警研究,以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育“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生态空间,构建丝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弘扬丝路文化,倡导生态文化核心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从思想观念上树立绿色发展的人类价值观,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制度公约。重点围绕绿色政府、企业环境责任与公众参与、跨境河流、跨境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保护、跨境污染补偿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定国际性公约。

4.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人才培训。建立“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长效机制,及早启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快推进丝路青年交流计划。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联盟和思想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战略决策支持,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

5.以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活风尚。“民心相通”战略为导向,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全面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形成绿色生活行动规范和社会风尚。提高各国人民的绿色生活素养,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方式普及推广绿色生活模式。将绿色消费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和绿色消费观,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6.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转移。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创新与跨境转移转化。

第一,开展沿线国家比较优势和利益共享原则下的绿色技术合作。

第二,通过亚投行等“一带一路”金融组织,设立绿色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绿色环保实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与成果转化。近期重点对绿色能源、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一带一路”各国互相联通、共同认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绿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必要性

 

绿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需求。“一带一路”的发展道路必须是绿色发展道路。要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荣,关键在于发展,而“一带一路”与时俱进的发展应是绿色发展。首先,绿色发展已是时代发展趋势。因为,资源日益缺乏和生态日益破坏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绿色发展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新亮点。其次,“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对绿色发展本身存在现实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发展活力相对比较充分,后发优势较为强劲。但是,受到工业化负面效应的影响,高投入、高排放和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模式对“一带一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倡导人类适应自然客观规律的生态观。“一带一路”沿线的所有经济体在经济开发过程中,要时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切不可盲目开发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坚持绿色普惠的民生观。“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注重民生的建设,而绿色发展是新型的民生观,理应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

绿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思路。“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输出产能绿色化解决产能过剩是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下,我国各级政府将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不少地区通过提质增效化解产能。但是,并没有解决黑色的过剩产能。黑色过剩产能势必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坚持输出产能的绿色化。一是对过剩产能进行绿色化改造。二是开发输出绿色优质产能。

“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基建项目低碳环保。“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先行建设,大规模的基建项目给绿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而,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基建项目要坚持绿色化发展原则,尊重大自然,尽量不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更不能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

“一带一路”建设要加强生态保护。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我国更多的企业“走出去”,“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办工厂,或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在“走出去”过程中,我国要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带一路”的东道国,我国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带一路”建设要鼓励环保产业“走出去”。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为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与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攀升,为“走出去”提供支撑。因此,我国环保产业应积极“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大战略。

绿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制度保障。要加快促进绿色发展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真正实现“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第一,应建立国际规范化的环保标准制度体系。在绿色发展下,“一带一路”建设就应有符合国际规范的环保标准。首先,在产业准入方面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环保标准体系。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多方的合作都应在符合国际规范的行业环保标准下进行,而且要尽量从严执行标准。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根据国际最新的环保技术和政策。这一点虽然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也能为我国创造新的发展动力,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应建立绿色化的信贷制度体系。建立绿色化的信贷制度体系,引导金融行业科学合理地将资金配置到行业领域,推动经济主体走循环经济之路,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维持生态平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与“一带一路”可以作为一对“孪生兄弟”。“亚投行”的成立,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亚投行”,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区域性融资大平台,严格秉承高效、透明、便捷、绿色的原则,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应建立绿色化的基金投资制度体系。基金,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积极地引导基金的绿色化投资,是推动我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有力武器。在各种基金方面,国家应积极推进相关制度的安排,促使行业项目的重点投资领域倾向于节能环保方面。而在基金来源上,可借鉴公积金的模式,按照各国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等方面指标衡量企业绿色绩效,并根据绩效结果确定基金缴纳份额。

第四,应借助绿色制造的国家战略来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成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中国制造2025》视绿色制造为核心之一,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建造绿色工厂、加工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评价、实施绿色战略。绿色制造战略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绿色发展,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可发挥绿色制造的先进技术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一批绿色制造业合作园区,打造绿色制造发展,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人民论坛网)

 

Copyright © 2019 万绿达集团 Powered by vancheer 粤ICP备11033129号